急性乳腺炎

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2022年07月05日 点击数:

急性乳腺炎是发生在乳房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。临床特点是乳房结块,红肿热痛,溃后脓出稠厚,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。好发于产后1个月以内的哺乳妇女,初产妇多见。相当于中医学中的“乳痈”。

一、 诊断依据

(一)临床表现

以局部症状为主,伴有全身症状。

1、淤乳期:常有乳头皲裂,哺乳时乳头刺痛,伴有乳汁排泄不畅或结块,乳房局部肿胀疼痛,皮色不红或微红,皮肤不热或微热。或伴有全身不适,恶寒发热,食欲不振。

2、成脓期:患乳肿块逐渐增大,局部疼痛加重,或有鸡啄样疼痛,皮肤焮红灼热。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;病情进一步发展,肿块中央渐渐变软,按之应指有波动感,穿刺抽吸出脓液,有时脓液可从乳窍中流出。全身症状加剧,壮热不退,口渴思饮,小便短赤。

3、溃脓期:脓肿成熟,可破溃出脓,或手术切开排脓。若脓出通畅,则肿消痛减,寒热渐退,疮口逐渐愈合。若溃后脓出不畅,肿势不消,疼痛不减,身热不退,可能形成袋脓,或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传囊乳痈。亦有溃后乳汁从疮口溢出,久治不愈,形成乳漏者。

本病有外吹乳痈、内吹乳痈、不乳儿乳痈之分。

(二)辅助检查

     B超:深部脓肿的定位。

血常规: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增加。

血液或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:有助于明确致病菌种类,指导选用抗生素。

二、谈古论今

(一)疾病溯源

本病为祖国医学“乳痈”范畴,为痈肿之发于乳房者,又名炻乳、乳毒、吹乳、内吹、外吹、乳根痈、乳疯等。乳痈最早记录见于晋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乳痈有热,三里主之”。晋•葛洪《肘后方》曰“凡乳汁不得泄,内结名妒乳,乃急于痈。”《圣济总录》指出“……疼痛有核,皮肤掀赤,寒热往来,谓之乳痈,”描述了乳痈的临床症状。《妇人良方大全》曰“夫产后吹奶者,因儿吃奶之次,儿忽自睡,呼气不通,乳不时泄,蓄积在内”、“夫妒乳者,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,及乳不泄,或乳胀,捏其汁不尽,皆令乳汁蓄结,与血气相搏,即壮热大渴引饮,牢强掣痛,手不得近是也”,提出乳汁蓄积是发生乳痈的根本原因。清代《医宗金鉴》不仅描述乳痈症状较为具体,而且指出脓成宜早期切开,否则有传囊之变。《疡科心得集》中说“有因所乳之子,膈有滞痰,口气热,贪乳而睡,热气吹入乳房,凝滞不散,乳汁不通,以致结核化脓而成者……”,指出感受外邪亦为乳痈发病原因之一。《傅青主女科》说“乳吹,乃小儿饮乳,口气所吹,乳汁不通,壅结作痈,不急治则成痈”,指出乳痈需早期治疗,并提出了治疗方剂“瓜蒌散”。现代医家对急性乳腺炎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。阙华发等认为乳痈治疗贵在于“通”,“通”法是治疗乳痈主要基本法则。其一疏通乳络以消积乳。其二为疏通表邪以通卫气,既解表又可解毒。其三为疏通肝气以消气结,使乳络通畅而避免乳汁郁积。其四为通利血脉以消淤滞,促使乳痈消散吸收。其五为通腑实以泄胃热,起釜底抽薪之效。其六为温通辛散以消肿。李东梅将乳痈分为郁滞期和成脓期。郁滞期以疏肝解郁、消肿通乳为法,成脓期以清热解毒、托里排脓为法,自拟乳痈汤,并随症加减。谢黎从以下方面治疗乳痈:清热解表、通乳消积、疏肝解郁、消气结、通腑实、泄胃热、温阳通络、消肿、清热排脓、消痈。李彩云运用体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,体针取穴膻中、乳根、肩井,胃热壅盛者加丰隆、合谷,肝气郁结者加太冲,刺络拔罐法取穴:前取阿是穴(患处),后取患处对应之背部。均取得疗效。

(二)守正创新

葛建立教授从《诸病源候论》“亦有因乳汁蓄结,与血相搏,蕴积生热,结聚而成乳痈者”出发,结合经络循行,提出乳痈病病机为肝郁胃热、浊毒内蕴。肝主调达,产妇分娩精神紧张或情志内伤,肝失疏泄,气机郁滞;产后进补过甚,阳明积热,气血运行失常,痰浊瘀血内停,浊毒内生,循经蕴结于乳房之络,导致乳络不畅,经络阻隔,乳汁阻塞,排泄不利,故乳房结块,乳络不通,“不通则痛”,发为本病。因此,乳痈病病机关键为“郁热毒蕴”。

葛建立教授认为,气郁为百病之本,乳痈病的治疗,不论何因,均须通畅乳络,排出乳汁,庶几尚有消散之希望;故制订疏肝清胃、清热解毒为乳痈病治疗大法,组成治疗乳痈病之基本方(柴胡9g、青皮9g、枳壳9g、天花粉10g、金银花15g、蒲公英15g、全瓜蒌10g、丝瓜络10g、路路通10g、茯苓10g、麦芽60g、甘草3g。水煎取汁400ml,每日一剂,分早晚2次温服。诸药相配,共奏疏肝和胃、清热解毒之功,疗效颇佳。

葛建立教授认为,郁热毒蕴贯穿于疾病的始终,故对于本病的治疗,辨明疾病所处时尤为重要。如乳痈初起,乳汁郁滞,乳房疼痛,热象不显,此为郁乳期,以肝郁为主,故可去金银花、蒲公英,加香附、佛手、山慈姑加强疏肝解郁散结之力;若病情进展,红肿热痛明显者,为毒邪炽盛,去枳壳,重用柴胡,加白花蛇舌草、败酱草以解毒清热、消肿定痛;若溃后创口脓水淋漓不断,脓水清稀,或乳汁从创口流出,或低热不退,伴全身乏力、面色少华、饮食减少、舌淡、苔薄、脉细者,去金银花、连翘,伍以黄芪、白术、当归等以益气和营,托毒外出,必要时配伍麦芽以回乳。若患者病情已失治误治,僵块形成,可酌情配伍鹿角片、肉桂、炮山甲。

葛建立教授从“外科之法,最重外治”出发,指出本病早期以“乳汁郁滞”为主要表现、乳络阻滞尚不严重、主要表现为乳房结块者,单用外治亦可奏效,故创造性提出了“通乳三穴拔罐配合耳穴压豆”治疗早期乳腺炎的方法。其方法如下:1、耳穴压豆 左耳取胸、胃、肝、乳腺、三焦、神门等穴,王不留行籽固定在所选耳穴的敏感点上,轻轻按压,以耳廓有发热胀痛为度,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10次左右,每次共按5分钟,每次贴1耳,每日1换,双耳交替,3次为1疗程。2、火罐治疗 患者仰卧,充分暴露胸部,1~4号玻璃火罐,常规消毒。取左乳通乳三穴:屋翳穴(胸部,当第2肋间隙,距前正中线4寸)、乳根穴(胸部,当乳头直下,乳房根部,当第5肋间隙,距前正中线4寸)、乳通穴(胸部,第3肋间隙,前正中线旁开5寸)。3号玻璃火罐,左手持罐,右手持夹95%酒精棉球的止血钳,点燃后使火在罐内环绕1~2圈,迅速退火,将火罐拔在穴位上。屋翳穴、乳根穴、乳通穴各拔一罐。留罐12~15分钟,以局部潮红充血为好,每日1次,3次为1个疗程。本法中,拔罐可疏通经络、行气活血、消肿止痛,使局部肌肤充血,毛细血管扩张,增强局部血液供应,从而改善血液循环;并可使淋巴循环加强,使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。配合采用耳部穴位压豆,共奏清热化滞、疏理气机、活血化瘀之效,以收乳房局部气血通畅,瘀结消散之功。本法运用于临床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 若乳房红肿热痛明显,可外敷金黄膏。肿块溃后,若腐肉较多,予以溃疡1号方外敷;若腐肉已尽,疮面新鲜,则予以溃疡2号方外敷。

三、病案举隅

病案1

高某,女,32 岁,2019 年 4 月 8 日初诊。

主诉: 左乳肿胀约2天。

患者产后1个月。2天前因家庭琐事,情志波动后,感左乳乳汁分泌不畅,双乳房肿胀、结块,自行热敷及自服抗生素后,疗效不明显。今我院就诊。现症见:左乳肿胀,胸胁胀满不适,嗳气频繁,胸闷,喜太息。查: 左乳肿胀,结块硬韧,无波动感,皮温皮色不变,双腋下未及明显肿块。舌边红,苔薄白,脉弦。

辅助检查:乳腺彩超: 双乳腺积乳。血常规:WBC 5.9×1012   N 75%

西医诊断:急性乳腺炎(郁滞期)。

中医诊断:乳痈病。

辩证:郁热毒蕴症。

治法: 疏肝清胃。

方药:通乳三穴拔罐配合耳穴压豆

1、耳穴压豆 左耳取胸、胃、肝、乳腺、三焦、神门等穴,王不留行籽固定,按压,以耳廓有发热胀痛为度,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10次左右,每次共按5分钟。每次贴1耳,每日1换,双耳交替,3次为1疗程。

2、火罐治疗操作 患者仰卧,充分暴露胸部,1~4号玻璃火罐,常规消毒。取左乳通乳三穴:屋翳穴、乳根穴、乳通穴。3号玻璃火罐,左手持罐,右手持夹95%酒精棉球的止血钳,点燃后使火在罐内环绕1~2圈,迅速退火,将火罐拔在穴位上。留罐12~15分钟,以局部潮红充血为好,每日1次,3次为1个疗程。

2019年4月9日二诊,乳汁自溢,结块渐软,疼痛明显减轻,胸胁闷胀、嗳气等诸症减轻,情绪较平和。治疗有效,继续本法。此后按时就诊。

2019年4月12日末诊,诸症基本消失。查体未及明显肿块。

嘱其充分授乳,局部可适当按摩。

随访半年,未见复发。

按:患者青年女性,因“左乳肿胀疼痛约2天”就诊,查体乳房肿胀、结块,结合病史、辅助检查,西医诊断为急性乳腺炎(郁滞期),中医诊断:乳痈病。患者情志不畅,气机阻滞,胃经气血运行受阻,引起乳汁郁积,乳络阻塞而成。故辨证为热郁毒蕴证。此阶段虽有西医“炎症”表现,但并非真正的炎症,而是由乳汁淤积在乳腺导管内引起的组织反应,出现充血等临床表现。乳腺络以通为顺,以塞为因,故治疗当以消为贵,当以疏肝清胃通络为治疗大法。本患者乳痈初起,毒蕴不显,故初诊选用左乳屋翳穴、乳根穴、乳通穴拔罐,配合左耳胸、胃、肝、乳腺、三焦、神门诸穴压豆,以收疏通肝胃气机、清泄胃热之效。二诊,诸症减轻,则效不更法。此后按法治疗,收痊愈之功。

病案2

赵某,女,37岁。2018年7月10日初诊。

主诉:右乳肿痛5天。

患者产后6个月,5余天前右乳无明显诱因出现肿块,红肿疼痛,无发热。在当地医院以抗生素静滴治疗,自觉疼痛稍减,而肿块仍存。今来我院就诊。症见:右乳肿块,红肿疼痛,无发热,纳可,小便正常,大便干结。查体:右乳外侧可及一肿块,约2cm×1.5cm大小,质中硬,边界欠清,活动度差,触痛,局部皮肤暗红,皮温正常,无橘皮样变及酒窝征,腋下淋巴结未触及。舌红,苔黄腻,脉数。

辅助检查:乳腺:左乳哺乳期乳腺;右侧乳腺炎考虑;右侧腋窝淋巴结未探及。血常规:WBC 9.5×1012   N 84%

西医诊断:急性乳腺炎

中医诊断:乳痈病

辨证:郁热毒蕴证。

治法:清热解毒,佐以疏肝清胃。

方药:

柴胡9g、青皮9g、枳壳9g、天花粉10g、金银花15g、蒲公英15g、全瓜蒌10g、丝瓜络10g、路路通10g、茯苓10g、麦芽60g、甘草3g、败酱草12g、白花蛇舌草9g。

水煎取汁400ml,每日1剂,分2次温服,共7剂。肿块外敷金黄膏。

2018年7月17日二诊:自诉服药7剂后右乳肿块疼痛已消,硬块变软,缩小至1.5cm×1.0cm大小。大便较前好转,但仍感干结,上方加玄参9g,7剂。

2018年7月24日三诊,右乳肿块明显缩小,无疼痛及压痛,余诸症皆消,诉自汗、畏风。上方去败酱草、山慈姑,改柴胡为9g,加白术10g、生黄芪15g、防风10g,10剂。

2018年8月05日四诊,患者诸症消失,无不适主诉。

随访三月,未再发。

按:患者青年女性,以“右乳肿痛5天”而就诊,结合病史、查体及辅助检查,西医诊断急性乳腺炎,中医诊断乳痈病。患者情志不畅,肝失调达,气血不行,浊毒内蕴,瘀而化热,故辨证为郁热毒蕴证。治疗当清热解毒,佐以疏肝清胃。故初诊在原方基础上去枳壳,重用柴胡,加白花蛇舌草、败酱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。二诊症状减轻,唯大便仍感干结,此为阳明经热邪蕴结、肠道失于濡润所致,故加玄参以清热滋阴。三诊诸症明显减轻,大便正常,唯自汗、畏风,此为产后气虚、卫外不固所致,故去山慈姑、败酱草,加黄芪、防风、白术,仍治以疏肝解郁,肿块消散。

病案3

孙某,女,31岁,2019年5月4日初诊。

主诉:左乳乳腺炎切排术后切口不愈2月。

患者产后4个月。约2个多月前左乳外中带受撞击,次日左乳出现肿块,红肿热痛,发热(最高体温37.9℃),在当地医院诊为“急性乳腺炎”,以抗生素静滴治疗2天,体温恢复正常,而肿块仍进行性增大。2个月前,肿块局部红软,于当地医院行脓肿切开引流术,术后规律换药。2月来,肿块不消,切口不愈合。伴全身乏力、面色少华、饮食减少。现主症:左乳肿块,破溃不愈,渗流脓水。查:左乳外侧见约10cm×7cm肿块,边界不清,质地较硬,压痛,上见2个溃疡,肉芽高出皮肤,上结白色苔痂,渗流清稀脓水,时见稀薄白色乳汁。舌淡、苔薄、脉细。

辅助检查:WBC 5.1×1012   N 65%

西医诊断:急性乳腺炎。

中医诊断:乳痈病。

辨证:郁热毒蕴,气血两虚证。

治法:疏肝解毒,佐以益气养血。

方药:

柴胡9g、青皮9g、枳壳9g、天花粉10g、金银花15g、蒲公英15g、全瓜蒌10g、丝瓜络10g、路路通10g、茯苓10g、麦芽60g、甘草3g、黄芪30g、白术12g、当归12g

水煎取汁400ml,每日1剂,分2次温服,共15剂。疮面清创后给与自制溃疡1号外敷,每日1次。

2019年5月19日二诊,药后肿痛明显减轻,疮面部分高突肉芽平复,部分疮面肉芽仍有高突,脓水稀薄,夜寐不佳,上方加茯神12g、五味子10g,15剂。疮面继续给以溃疡1号方外敷。

2019年6月4日三诊,肿块软小,疮面肉芽新鲜,脓水稠厚,未见乳汁渗流,夜寐已安,但纳食不香,舌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。上方去茯神、五味子,加神曲12g、山楂10g,15剂。清创后溃疡2号方外敷。

2019年6月19日四诊,药后疮面部分已经愈合,部分肉芽新鲜,肿块软小,原方继续服用15剂。疮面继续应用溃疡2号方。

2019年7月3日五诊,疮面完全愈合,肿块大部分消散,唯外下象限仍可及2cm*2cm韧硬肿块,纳食香,夜寐佳,舌淡红,苔薄白,脉沉缓。上方加鹿角胶9g,15剂,2日一剂。

2019年7月18日六诊,乳房无明显疼痛,未触及明显肿块,溃疡愈合良好。

按:患者为产后青年女性,因“左乳乳腺炎切排术后切口不愈2月”而就诊,结合病史、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,西医诊断急性乳腺炎,中医诊断乳痈病。患者患病日久,毒邪虽去,但仍有肝郁胃热毒蕴,致乳络不通,肉芽高突,而气血已虚,乳络失养,致疮面渗流稀薄脓水,久而不敛,缠绵难愈,故辨证为热郁毒蕴、气血两虚证。外科医案汇编·乳证》中指出“肝胆木气郁,则为疽;气虚不摄,为漏”。故以疏肝解毒、佐以益气养血为治疗大法,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芪、白术、当归以健脾益气、活血养血,二诊仍有稀薄渗液,夜寐差,故加茯神以安神、五味子以敛湿。三诊纳差,去茯神、五味子,加神曲、山楂以健胃消食。后复诊随证加减。此后诸症消失,唯余韧硬肿块,为寒阻乳络,故加鹿角胶以温阳通络、活血养血。诸症消失。


葛建立河北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始建于2019年,建设期内积极开展传承工作,使葛建立教授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以整理、总结、发掘、继承、创新。 工作室由13名成员组成。其中高级职称8名;中级职称2名;初级职称3名;均具备硕士以上学历。

名医风采 | 工作室简介 | 传承团队 | 学术讲座 | 临床案例 | 科研成果 | 科普宣传 | 继续教育 | 新闻动态 | 荣誉奖励
版权所有:葛建立传承工作室
地址: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89号 河北省中医院